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工厂车间“变身”Plus版实验室 青白江文澜智谷打造中试平台创新路径

来源:乐鱼体育电脑版    发布时间:2023-10-24 06:41:56

  谈起成都市青白江区,老工业基地的印象油然而生。进入21世纪,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青白江区的大部分企业面临产业体系调整、产能过剩的发展困境。

  创新驱动发展,今年3月,青白江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简称“文澜智谷”)正式挂牌成立,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赛道,面向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公司可以提供覆盖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文澜智谷已创建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10个,孵化企业8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项,转化率100%,获国家授权专利70余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

  厂房林立、机器轰鸣、水塔烟囱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基地的外表和普通的老工业园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这里的厂房不再是普通的生产车间,而是做实验用的“中试车间”。

  所谓“中试车间”,是从实验室阶段向商业化生产期间过渡的小规模验证车间,满足早期实验室原创试制需求。“换句话说,这里就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青白江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叶锐这样形容道。

  走进文澜智谷的一处“中试车间”,厂房内定制化实验设备正传来低沉的轰鸣声。西南石油大学周莹教授团队的最新科技成果正在进行中试试验,科研人员记录着各种参数,操作着科技成果工程化的实验呈现。

  科技成果转化要经历样品化、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4个阶段,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放大试验,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关键一环。“要把实验室书架上的技术变成货架上的产品,中试环节必不可少。”作为一名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成长起来的首席技术官,中试的重要性对于叶锐来说,不言而喻,“我们把高校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搬到车间,利用定制化的设备将实验室放大,对创新成果进行工程化的中试试验。”

  “在我们这里中试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量产的产品,最终都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叶锐介绍说,文澜智谷已孵化8家科技型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项,转化率100%。

  据了解,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超1700亩,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中试厂房、场地面积超10000平米。“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优势,在工业园区焕新转型的同时,以此为中心高质量打造中试产业基地。”

  “科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转型成功最重要的法宝。”叶锐说道。2010年,企业尝试延长三聚氰胺产业下游及其它精细化工品,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公司需要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走出“死亡谷”。通过技术调研,他接触到了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团队。

  王琪院士主要是做聚合物共混和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制备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当了解王琪院士的专利技术三聚氰胺阻燃材料后,我们感觉就像迷路的孩子有了指南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叶锐回忆到,当时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对王琪院士的专利技术“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进行产业化开发。这项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也让叶锐和王琪院士团队一同获得2018年度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如今,在文澜智谷的展厅内,还能看到基于三聚氰胺和聚乙烯醇为原材料研发生产的泡沫制品,它们被应用在塑料制品、建筑领域、环境治理、汽车行业、芯片清洗等多个领域。

  叶锐从这次产学研合作中看到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企业家需要创新成果赋能转型,科学家团队需要成果就地转化,工程师团队再依据市场需求,对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和改进。”在他看来三者能做到有机的统一,创新成果“1到100”的过程中,少不了中试试验,更少不了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团队不断进行的产业化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率100%的“秘密”是什么?“是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三方合力!”叶锐的答案十分简约且清晰,“创新技术成果在中试试验中遇到的工程化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丢给科学家来处理,而是结合企业家的市场化思维,让工程师团队解决工程放大问题,从而将成果转化实现1+1+1>3的效果”。

  “科学家是原创成果的贡献者,企业家是敢于投入与试错的冒险者,工程师是产业化实践者,缺一不可。”叶锐认为,在“1100”的过程中,三者联合在一起,爆发出来的全新驱动力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从而孵化出更多有着先进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今年,成都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一号工程”。7月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提出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期,成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10大方面,出台28条具体措施。其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摆在了首要的位置。

  自去年4月创新提出打造中试产业基地目标后,青白江先后出台发布《关于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实施意见》等3个中试产业政策支持文件,并成立3个中试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1+3+3”的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出台,透露出成都促进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的坚定信号。这让叶锐十分欣喜,“中试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中试是放大的科研,这一过程的从业群体再也不光是科学家了,一定要植入工程师和工匠人才。”为了将高校院所的创新点子变成现实成果,叶锐安排了5位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服务1位科学家。叶锐表示,“工程师只有充分理解科学家创新的本质,才可能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如果将中试实验打造成一个产业,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此过程中能够培育更多的“成都工匠”。

  中试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研+产业”双重思维的中试人才,同样也需要构建健康的生态圈。

  叶锐介绍说,文澜智谷正在打造中试产业“生态圈”,面向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公司提供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不断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发芽,走向“生产线”。(温彩苓)

  向绿而行 促“绿”生“金” ——邮储银行助力凉山州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路径